集团介绍 管理团队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集团动态 市场资讯
市场资讯

市场资讯

首页 > 市场资讯
长三角产业协作“朋友圈”更加紧密
发布时间:2024-06-01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本报记者 王弘毅

长三角,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板块之一,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向前。

2023年,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生产总值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

活跃强劲的经济动能,源于坚实的产业基础。去年以来,一市三省依托自身制造业基础,深化横向联合,强化优势互补,汽车、生物医药、船舶和航空高端装备等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跨省协作机制日趋完善,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有力保障了区域内重点产业链稳定。

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马力十足”

在长三角,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作为“新三样”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年发展尤为迅猛,而正是由于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的巨大优势,让这里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在长三角布局整车生产工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超过10个。

谈及长三角的汽车产业优势,安徽籍企业家、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说,这里既有完整产业链,又有巨大市场需求,还有出口便利性,这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所在。

抢抓机遇、抢占“风口”,安徽时不我待,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安徽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已集聚奇瑞、江淮、蔚来、长安、比亚迪、大众、汉马七大整车企业,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已形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全面实施。2023年,全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今年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62万辆,同比增长3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0.7万辆,汽车出口32.6万辆。

各市纷纷入局汽车产业链,成为产业协同的合作伙伴。以宣城为例,作为距离上海最近的安徽地级市,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给予宣城产业协同的发展红利。宣城市负责同志表示,目前,宣城已经形成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2+3+4”产业体系,规划了85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集聚地。

区位优势持续彰显,产业协作带来经济红利

近,既是区位优势,更是成本优势。

正是因为毗邻沪苏浙,运输成本低,还有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越来越多沪苏浙企业投资安徽。

安徽健之缘医械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企业来自江苏,将加工厂放在安徽距离南京最近的地方之一——来安县汊河镇。

“我们在扬州进行技术研发,在来安县汊河镇进行产品加工,两地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持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安徽健之缘医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盛贵仓告诉记者,该企业主要生产一次性使用鼻胆引流导管、电子支气管镜、电子上消化道插管用内窥镜等医疗设备。

为有效降低成本,该企业2022年10月选择落户顶山—汊河省级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充分利用该地独特的区位、交通、产业、人力资源等优势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了生产基地,并运用母公司提供的技术进行产品生产,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利用母公司在扬州原有的人才班底、研发设备以及和中山大学一附院、南京鼓楼医院及国内医疗器械专家顾问组的长期合作优势,致力于技术研发。

2023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789个,实际到位资金8743.4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省比重超六成。

之所以呈现这样的局面,与安徽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

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位于“两个扇面”的交汇点上。

向东看,安徽能借力沪苏浙特别是上海的开放平台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动高端产业更好嵌入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向西看,可以发挥市场腹地广阔的优势,推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优质资源融合互动、融通互补,当起长三角与中部的“桥梁纽带”。

优势,就是机遇,就是红利。这就是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勇当“开路先锋”,齐心下好一体化发展“大棋”

提速“一体化”,同下“一盘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滚滚向前,为下好这盘“大棋”,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始终以“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战略目标,推动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

去年,安徽联合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建人工智能等长三角产业链联盟,面向沪苏浙开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2023年,全省开展874场活动,惠及企业2.6万家。

今年,将开展更多的产业协作协同。围绕产业合作,我省将实施汽车“首位产业”培育工程,围绕“三电”、智能网联、车规级芯片等领域,面向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继续开展常态化整车和零部件对接活动;在沪苏浙举办城市品牌和重点产业推介活动,开展长三角知名企业家安徽行等系列活动。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将扎实推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细化实施,共同落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议定事项,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加快形成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中劢集团新闻频道~

上一篇
特别账户,让跨境金融更便利
2024/06/01
下一篇
中东大单,又来了
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