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湖州日报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长三角多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上月23日,沪苏浙皖同日发布政府工作报告,三省一市不约而同提及“新质生产力”。
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主要任务中,居于首位的是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其目的在于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具体来看,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中,上海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中,“2+2”即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融合,推动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两转型;“3+6”则是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发展上海有特点、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4+5”就是要培育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抢先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方向。不难看出,上海加快布局的这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和主攻领域。
今年浙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聚焦聚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4年重点抓好10方面工作之一。其中提到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并以此促进制造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正不断落地落实,成为长三角城市发展的新关键词。占全国经济总量近1/4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的工业发展重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显得尤为重要。据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观察,新年伊始,三省一市拉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幕,相关规划均涉及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做强、新赛道产业抢跑、未来产业布局等。何建华建议,长三角地区应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双轮驱动”,不断拓展“长三角制造”新空间,共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任俊锰,载《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