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介绍 管理团队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集团动态 市场资讯
市场资讯

市场资讯

首页 > 市场资讯
中国市场为啥让人“离不开”“舍不得”?
发布时间:2024-02-12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岁末年初,不少跨国公司陆续发表财报,公布其在中国市场表现,肯定中国市场在其全球商业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某些西方机构和媒体频频唱衰中国经济,甚至鼓动跨国公司“带上利润离开”。这与跨国企业在华经营活动和实际感受形成巨大“温差”。

在中国做生意到底有没有赚头?多数跨国公司打算获利了结,还是继续深耕?国际商界为啥反对“脱钩”?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探究竟。

不舍市场机遇

“中国不仅是关键市场,更是人才和创新的重要沃土,对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谭森在该机构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如是说。该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视中国市场为企业战略重点以及看好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是其增资首要考量。

从这份报告看,在华美国企业并不相信部分西方媒体质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说法。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霍尼韦尔、康宁等不少美企的多项中国业务都取得积极进展。

近期公布的相关公司财报显示,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的判断具有坚实基础,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没有改变。2023财年,欧莱雅、博世集团在华销售额增长均超5%,苹果公司大中华区营收约占公司总营收五分之一。星巴克2024财年第一季度也实现不俗增长,在中国内地市场净新增门店169家。

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表示,公司十分看好中国市场广阔的增长机遇,未来将继续扩大目标市场,满足这些地区长期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深深扎根中国。

西班牙经济学家、巴塞罗那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塞尔希·巴斯科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内需充足的市场,对欧洲企业有巨大吸引力。随着消费增加带动内需扩大,将会有更多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当某些西方机构和媒体绞尽脑汁,为抹黑中国经济“整词儿”时,全球商界正汇聚中国,忙于创造合作机会,捕捉市场机遇。

不舍成长机会

“中国对于博世集团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更是一个创新和研发基地。”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近日告诉新华社记者,智能出行业务是博世集团在华业务的主要增长动力。博世集团在华拥有近5.8万名员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这家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表示,将持续在华投入以增强制造和研发能力。

对跨国公司而言,中国拥有优越创新环境和人才储备。此外,不断迭代的商业应用场景、发达的数字经济和活跃的市场竞争给跨国公司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成长机会。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等外贸“新三样”产品出口规模快速增长,为不少跨国企业提供基于创新和竞争的成长机会。

松下控股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说,中国保持制造大国地位的同时,逐渐成为消费大国、创新大国。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已成为磨砺外资企业竞争力的理想训练场。这种竞争带来的成长机会,正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放弃的。

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告诉记者,从市场规模、消费能力和创新潜力来看,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地区能够代替中国市场。对企业而言,中国市场能够激发消费领域灵感,成为企业的创新基地。

不舍供应链优势

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并处于需求快速释放阶段,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令众多跨国公司无法割舍。

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尽管当前全球贸易的限制条件有所增加,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无法真正被替代。

在美国苹果公司的供应链中,中国是其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去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苹果公司在展台展板上写道:“苹果的20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151家在中国生产。”

德意志联邦银行多名专家日前撰文表示,从长远看,离开中国将给德国企业带来显著商业和经济成本。德国企业将错失中国这个“主要销售市场”,许多供应链只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进行重组。

新华社记者 马则刚、邓茜、许嘉桐、王嘉伟、刘春燕、钟雅、陈斌杰、康逸、陈文仙、吴晓凌、杜鹃、许凤、胡尊元、单玮怡、谢宇智

(据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中劢集团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