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周以晴委员——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动产业“链式”发展
履职第一年
如何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快速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一直是省政协委员、以晴集团董事长周以晴关注的重点。
围绕这一关切,周以晴过去一年步履不停。结合企业自身优势,招引集成电路、芯片等保税维修项目入驻红河综保区,安装蓝牙耳机生产线20条、年产蓝牙耳机2000万对,顺利推进跨境电商孵化中心建设……在她的努力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不断强链、延链、补链,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周以晴将深入调研和充分实践的成果融入履职中,多次围绕如何壮大园区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加工贸易、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背景下加快沿边开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发挥以商招商作用,向国内外企业家宣传云南、推介云南,不断助力云南“三大经济”建设。
针对部分大项目、好项目“签而未落”“落而未建”“建而未投”“投而未达”等现象,去年,周以晴提交了《关于加大企业发展要素保障,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更好开展的建议》提案,从土地配置、政策保障、资源要素统筹、优化审批程序、畅通融资渠道、完善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得到省级相关部门积极回应。这让周以晴对于下一步的履职更有信心。
针对部分地方或园区产业门类多、布局分散、同质化突出等问题,今年,周以晴准备了《关于以产业链招商壮大园区经济发展的建议》提案,建议从明确产业定位、完善产业链条、优化创新招商模式、建立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等方面入手,将招商目光由优惠政策招商转向产业链招商,推动全省产业集群化发展。
“各园区可以某个产业链的核心产业为基础,将其上下游企业一并纳入招商洽谈范畴,不仅可有效促进资源高水平集聚,也能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让企业真正招得来、留得下。”周以晴建议,园区可引导企业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鼓励企业间开展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本报记者 黄翘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