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两年内两次“牵手”并增资扩产——
光伏龙头企业为何爱上秀洲
■记者 潘钰鑫 徐佳叶 制图 张利昌
昨天一早,嘉兴国家高新区招商局工作人员崔承日正忙着与广州来的客商沟通交流,寻求新一年在光伏产业方面的合作机会;下午1时,刚刚回复好新建立联系客商的邮件,崔承日又收到了正在洽谈的项目客商的拜访邀约,制定商谈、察看流程、起草项目协议,各项工作又忙活起来;下午3时,赶赴企业拜访,陪同企业选址,直到晚上7时,在对当天的洽谈项目信息进行简单梳理后,崔承日才舒了口气。
“招商人员没有工作时间,客户需要我们的时间就是我们的工作时间!”作为一名招商“老兵”,崔承日在招商岗位上已摸爬滚打了近20年时间,对于从早到晚的忙碌,他早已习以为常。“‘大好高优’项目都是需要‘抢’的。”正是深谙这个道理,他和他带领的嘉兴国家高新区招商团队对待每个项目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近年来,阿特斯光伏项目、法国佛吉亚汽车座椅系统项目、泰国恒诺微电子增资扩产项目、意大利欧菲汽车滤清器和热交换系统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嘉兴国家高新区。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两次签约并增资扩产的阿特斯光伏项目。
“通常情况下,一个项目从开始接触到最后落地的时间为两三个月,但阿特斯光伏项目的周期很长,前前后后经过了两年多时间。”崔承日坦言,这个项目招商过程很曲折艰难,整个招商团队仅仅线下交流拜访就有20多次,但通过不断坚持,再加上秀洲本身的光伏产业链优势,项目最终于2018年6月成功落地秀洲。
“竞争真的很激烈,我们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据悉,当时和秀洲一同竞争阿特斯光伏项目的,还有安徽、江苏等其他地区的20多个国家级平台。而秀洲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链式招商的有效发挥。
“我们实施滚雪球策略,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连锁效应。”崔承日介绍,产业链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就无法运转。在这样的背景下,链式招商是谋求高质量发展和协同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例如,嘉兴阿特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电池片经过流水线上完善成型、测试分选后,即可送到距离仅2公里内的嘉兴阿特斯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链式招商,提高招引项目精准率。
更令人惊喜的是,2020年9月,阿特斯集团与嘉兴国家高新区再次“牵手”签订投资协议,建设新技术研究院及新材料生产基地。
据当时参与该项目招商的一线工作人员回忆,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在嘉兴国家高新区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6个月就帮助阿特斯集团完成了厂房改造和扩建工作。“2021年春节期间,我们的一线招商员基本没有放假,每天都在工地上帮助协调电力供应、人员招聘等工作。”
除此之外,阿特斯集团的仓储需求也较为迫切。面对土地资源“紧缺”与闲置资源“沉睡”的现实矛盾,嘉兴国家高新区积极推行“零地招商”,协调辖区内国资公司、企业等提供一些标准厂房给企业解决短期的仓库问题,从而让企业有更多空间去持续加大生产,实现“增资增效不增地”,变“资源”为“资金”。
“秀洲区政府真诚、务实,服务意识强,我们把项目落户在这里正是被优越的营商环境所吸引。”阿特斯集团相关负责人点赞。实际上,秀洲区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完善配套的光伏产业链,更有高效、精准、贴心的政府服务,这些都是阿特斯选择深耕秀洲的重要原因。
随着阿特斯光伏项目的落地和增资扩产,云恒绿能、特联、优固等其余光伏产业链企业也相继落户秀洲。如今,在康和路上,这条嘉兴国家高新区内名不见经传的小马路,仅2.6公里的范围内,就耸立着隆基、阿特斯、川禾、索罗威等十多家光伏企业,年产值加在一起有330多亿元。其中,阿特斯自2019年拿地248亩以来,仅仅4年,就将光伏组件产能从3.6GW扩大到16GW,进展神速。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嘉兴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产值106亿元,营收105亿元,产生税收1亿元,项目已完成投资14.18亿元,预计到2024年底产能达16GW,产值预计达110亿元。
当前,嘉兴国家高新区围绕光伏产业地图,形成了集“研发创新—光伏组件—核心设备—光伏电站—互联网运维—检测认证”于一体的科技含量高、创业创新活跃的光伏产业生态圈,竞争力持续增强。除了区位优势,叠加光伏产业配套,秀洲还将联动嘉兴机场,打造集“水陆空铁”多式联动的新物流平台,招引更多光伏界龙头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