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文化新旅
屏风:浮光掠影间的朦胧美
用于分隔空间的现代屏风
挂屏、格栅在新中式家具中的运用
清代彩刻汉宫春晓花鸟十二扇屏风(局部)
屏风在现代家居中的运用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编者按:近些年,新中式家具以古典、精美、实用,向着“国潮风”“轻奢风”的方向高歌猛进,成为装修及家具市场的新风尚。在各种雕花、镂空等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中,还有一类家具很独特,它介于装饰与实用之间,带有浓郁的古典气息,从前几乎只出现在园林里,那就是——屏风。
屏风的历史非常悠久,长达两千多年,它的起源是什么样子、什么功用?两千多年里,屏风是怎样不断演化的?为什么它既是室内家具,也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载体?在新时代里,屏风又是怎样与时俱进、走入千家万户?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种独特而又日益普及的古典家具,去解读屏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
本报记者 王宸胤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转中,屏风曾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书画创作的独特媒介,还寄托了古人闲情逸致、追求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景。
历史:实用为主的功能
屏,指遮蔽。屏风既是遮蔽物,又是一种遮蔽行为。屏风诞生之初伴随着至高无上的帝王气息。
屏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并不叫屏风,而是一种被称为“斧依”、形似屏风的帝王专用器具。“斧”指的是屏风上面斧头的纹理,黑白相间;“依”则是地点。《仪礼·觐见》曾提到:“天子设斧依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衮冕,负斧依。”
西周初期,屏风是政治活动中的必备之物。在一整套礼器组成大型礼仪场合里,天子位于屏风之前,向外宣示身份地位;天子位于屏风之后,保持神秘感,令人心生畏惧。通过视觉上的遮蔽和隔断,营造这个空间里天子居于高位的统摄感。
整个先秦时期,屏风,仅限帝王专用。随着后世礼仪和屏风形制发生变化,屏风才逐渐成为一件百姓日常生活的家具。不过,“天子立于屏”这个王权象征未曾改变。在故宫的太和殿中,我们依然可以见到布满金龙的御座立屏。
从西汉开始,屏风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王侯世族,同时实用功能开始显现,种类和形制也变得多样化。除了座屏,还出现了独扇屏、枕屏和多扇组成的曲屏。曲屏也叫作围屏、连屏或叠扇屏,常常与榻、褥结合使用。因为汉代还保持着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所以曲屏挡风避寒、分隔空间的实用功能大大凸显。
东汉至唐代,造纸和丝织技术的发展为屏风提供了丰富的材质,衍生出多种用途,也日益普及。
唐朝,屏风形制上出现了大型的地屏,可以挡风避寒,还能重新分配室内空间,起到私密隔断的作用。折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它是从围屏基础上改良而来,就是我们后来最熟悉的可以折叠的样式,每扇屏芯可以用来创作书画。随着从西域传入的胡床等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不断在民间普及,两宋时期,小巧精致的枕屏、床屏和砚屏发展至高峰。
明清,屏风的材质和装饰工艺走向鼎盛。明代屏风用料非常讲究,多用红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料,雕刻花鸟、山水、人物和书法题字,加之镶嵌名贵石材。屏风的装饰手法更为丰富多样,常用雕刻、镶嵌和彩漆等,还出现了一种悬挂在墙上用于室内装饰的挂屏。清代屏风沿袭了明代工艺,造型更加厚重,装饰工艺更加繁复,形成了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风格。
盛极而衰,从民国时期开始,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作为纯艺术品装裱形制的屏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稀少。那么,历史上作为艺术品的屏风究竟有多么精美,甚至奢华呢?
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们首先来看一幅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这是一幅长达3米多的叙事性手卷,由“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个场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之旅。画中屏风将每个场景划分为独立单元,是情景叙事的连接点,又巧妙地完成了时空转换。屏风的对称性构图既强化了画面的深度感,又作为隐蔽和敞开的分界点,提供了一重较为隐晦的窥视欲。
汉代以后,屏风开始以“画中画”形式出现,是中国绘画中用来构造空间的特殊符号之一。屏风的表面也成为了一个诗意的空间,经常作为古人诗歌的表现对象。诗人将屏风的美学用诗词的形式来展现,不论是描绘屏风画面的意境,还是刻画空间环境的氛围,都能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影响着后世对屏风美学的创作。当然,屏风亦是文人士大夫寄情托志的特殊载体。白居易就写过许多自己与屏风的生活关系,譬如《素屏谣》中“吾不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而保真而全白。”借素屏来表达自己不追求名利,保持全真、宁静的人生态度。
唐代,屏风已然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屏风绘画的主题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花鸟、山水、人物、诗书等形式使其更富有诗意,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名家在屏风上绘画和题字在当时甚至成为一种潮流,山水画屏风和仕女画屏风盛行一时。
宋代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崇尚自然、追求恬淡雅致的审美观影响了家具设计与制作,讲究神韵和意境、带有文人风尚的屏风成为宋代美学的独特标志。
其实,屏风作为一种情景媒介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种特别的景致,姿态多变,光影随行,动静结合。如唐代杜牧所作“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李商隐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屏风与人在浮光掠影间产生了一种朦胧美。
现代:融入生活的重塑
屏风之美,究竟美在哪里?
屏风的美不仅在于本身的装饰和形制,还体现在它作为一种轻质灵活的隔断物,在空间设计中成为了一种装饰美学。它的遮蔽和隔断功能对应着中国建筑艺术隐与露的空间意境。屏风可以根据空间陈设、功能需求和人的心情变化进行折叠伸缩,灵活移动,造成隔而不断,隔而不堵,在半遮半掩中给人以遐想空间。作为东方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意象,屏风在隔而不断、露却不尽、半遮半掩之间体现了一种“含蓄美”。
近些年,在“国潮”风尚的引领下,屏风不但回归,而且与时俱进。功能上,屏风依然保持了分割空间、遮蔽等功能,但空间设计上的装饰作用也不可或缺。
从事了二十多年家具设计的孟庆海,最近几年的设计重点就是屏风、格栅在新中式家具中的运用。他告诉记者:“在家居设计中,屏风、格栅本身不仅有很好的审美价值,还有很多实用价值。比如,有的人家,垭口两侧的墙宽度不同,如果用普通的方式包垭口很不好看,这时候设计一个简易版的格栅,从视觉上补齐两侧墙的宽度,就会美观很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屏风有了更多个性化要求。现代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发展给予了设计者更多创新灵感,玻璃、岩板、布艺等现代材料陆续被引入,屏风的造型结构更新奇大胆,色彩更丰富多样,整体色调更显明亮淡雅。
孟庆海说:“屏风作为一种短暂停留的独立空间,方便主人和客人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现代屏风的运用可大可小、可繁可简,很多样,所以并不是豪宅的专属。”
历经两千多年,屏风不仅没有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反而成为了一件实用美观的家具或家具装饰品,它的艺术魅力穿越了历史。它一直都是与人身心亲密的风雅器物,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在不同空间环境中成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它给予我们认识古人生活起居、礼仪文化和古典艺术的独特视角,感受人与器物空间之间的深远关系,又以新的方式融入了现代文明,在传承实用功能之余,彰显着东方美学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