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北阳台的光
□ 张喜武
在松辽平原腹地的小城,我所居的小区不算高档,楼房已过十年楼龄,渐渐滑入到“老旧”的行列。冬去春来,周围渐次建起了那么多高档住宅,亲友同事大多在换楼,改变着居住环境,提高着生活水平,可我一直在这个小区这栋楼这个楼层住着,真的没有动过换一换的念头。最主要的,是与这个楼有不舍的感情。
家住五楼,一进门,是南北通透的大客厅。南侧是个大阳台,每每站在窗前,可以看到楼外的景致,特别是杏花盛开的时节,便可见那一树树的粉色云霞,推开窗,就有浓郁的花香涌入室内。南阳台大多时候是晾衣的所在,衣架上常常有换洗的衣物,在那里享受着阳光的暴晒,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儿。
与我相伴最多的,是北阳台。北阳台不大,东北西三侧是玻璃窗,南侧有门直通餐厅和客厅。几乎每天,都要光顾北阳台,有时一天不知要来多少次。靠西侧,有一个双开门的橱柜,里面装着儿子儿媳过年回来时要用的炊具。儿媳是回族,这些炊具是单放单用的。小夫妻一回来,闲置多时的器具就登场亮相了,饭厅里就有了牛羊肉的香气,伴着全家人的欢声笑语。橱柜的上面,摆着为妻熬药的器皿,曾几何时,从北阳台里传出“咕嘟嘟、咕嘟嘟”的响声,药香气也随之飘来,在角角落落漫溢着,仿佛置身于初夏故乡青翠的山林之中。
北阳台狭小的地面上,东西两侧又各有一个存物架,各有三层,是儿媳网上订购邮寄来的,可把青菜干菜调料等分门别类地摆放好。一尺多宽的剩余空地上,摆有米面油。这些物品,心中要时刻有数,没有了就得购买填充。有时在想,北阳台如家庭这台机器的核心部件,虽然不显眼,但很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得齐备。北阳台发生了问题,虽有外卖快餐救急,久而久之,灶台便变得冰冷,家的味道便渐行渐远,日子便少了活力和生机。自成家以来,妻和我都是家中做饭,家中吃饭,几乎没有订过外卖,可能是不太会操作手机,也可能是嫌费事,最主要的,妻说我做的饭吃着舒心。
于是,一日三餐,都要来到北阳台,在那里挑选着食材,合计着家人的胃口喜好。最让我感到惬意的,是每天早晨起来,洗漱完毕,来到北阳台,打开那扇门,一束亮闪闪的光扑面而来,还有一大股暖意相跟而来,让人精神一振,不由得心生很强的一股力量感。那束光,是从三个方向的窗子透进来的,汇成一个温馨的立体的光的世界,那是新的一天见到的最清澈最透明的光亮。
日子如流水般经过,无论多忙,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雨雪,每一个清晨,我都要在北阳台站一站,看一看,任由光环抱周身,渗入血脉之中,滋润心之深处。在那里,可以远眺,望着东方的天际,望着那轮火红的朝阳,把天空染成粉红色;可以听鸟的鸣唱,寻着它们把巢筑在哪棵树上;可以望着小区那几位老人,在林荫路上时隐时现的身影;可以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学子们要上学了。也可以闭上眼睛,平静地呼吸,脑海里就有无数个美妙的遐想,哪怕那想法只是一个瞬间,也能让人激动一阵子。
那束光,一扫满身的疲乏,疗愈内心的伤痛;那束光,可以把过往翻篇儿,掀开崭新的一页,开启人生旅途新的一天。那束光,是上天给我的最大恩赐,让我且行且珍惜。有了那束光的加持,周身律动着快乐的音符,生活变得那样美好。嘴里不自觉地哼起小曲,开始有锅碗瓢盆的响动,有燃气灶呼呼的火苗,有烧水壶嘶啦啦的欢唱,有阿迪锅飘出杂粮粥的香气,有妻欣慰而灿烂的笑容。
今年正月,与妻去北京的儿子家小住。小两口早起做饭,厨房东侧是一扇窗,有那么亮的光从窗玻璃透进来,照着年轻夫妻忙碌而快乐的身形。与儿子交流,他说,早起望着那一大片阳光,真是开心极了。
无论是北阳台,还是东阳台,那束光摄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源源不断注入生命的正能量,见证着人世间最平凡的烟火气,更提示着居家主人清醒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
北阳台的光,让我每天都快乐起来,充实起来。我爱北阳台,我爱这个家。